【文物保护单位】 河间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遗存。2016年,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其中古遗址1处,古墓葬16处,古建筑2处,石刻1处,名人故居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7处。2008年,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新增不可移动文物点204处。民办博物馆1座,纪念馆1座。
光明戏院(1934年) 位于市瀛州镇十一街北侧,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式建筑,仿天津“大舞台”形式建筑。1934年由本城五户(戈、王、宋、张、韩)合资兴建。总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是全国北方保存较完整的近代戏院之一。整体建筑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共四层:一层开正门;二层开窗;三层正中为戏院名称“光明”浮雕大匾;四层为花式拦墙;中部两层:上、下均为观众厅,可容千余人,两侧为“包厢”;后部为前后戏台。1947年11月2日晚朱德总司令曾在此观看中央旧剧实验院的演出。1983年天津电影制片厂在此拍设《闯江湖》内景。201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公墓(元) 位于河间城北106国道西侧三十里铺村,南北长104米,东西宽52米,总面积5408平方米。当年大毛公毛亨传《诗》于河间诗经村,小毛公毛苌讲学君子馆,汉王刘德,礼贤下士,封毛苌为博士,使《诗经》发祥于河间,传播天下,为中国诗歌创作开创先河。后人为纪念毛苌,于元至正年间修建“毛公书院”,后历朝历代多次修缮。毛公书院原门前有十级台阶,进入正门后是两侧厢房,穿过前院,便来到柏树遮掩的大殿(位于毛公墓前约7米处),大殿正中是毛公塑像,两侧书童手捧诗经垂首侍立,梁上有一匾,上写“六义宗工”四个苍劲挺拔大字,大殿北面是毛公墓,古柏成林,郁郁葱葱。为后人所景仰。最终毛公书院及毛公墓毁于文革期间。2002年国际诗经研讨会在河间召开,各界诗经友人在毛公墓前吟唱歌诗。2003年河间市人民政府重修毛公墓,2005年被中华诗词学会定为“诗词之乡”。2008年毛公书院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完素墓(宋) 位于河间市东南约10公里的西九吉乡后刘守村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0米,面积6000平方米。“刘完素祠遗址墓”于1956年9月7日由原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1982年7月23日“刘完素墓”由河北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约公元1110~1200年),自号通玄处士,世称“刘河间”,温病学派奠基人,金宋十大名医之一。刘完素幼年家境十分贫寒,12岁时其父患伤寒病不治而亡,刘完素自此立志学医,到处求师。他在一位老和尚的指教下,苦心细研医书,三年后便会治病。经长期学习和实践,刘完素医术日渐精湛,且医德高尚,受到人们尊崇。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十余部著作。刘守真墓位于祠西偏南,地上封土用砖包砌,为磨砖对缝六棱枣核形塔式形状,高约5米,顶部有一球形体,底部、顶部收束,中间最大直径约2米。刘完素祠遗址为北高南低坡形台地,台地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0米,北侧高约4米,南侧稍高于地面不足1米。1966~1967年封土外砌砖被扒,封土被平,但墓室未挖。今乡人出资,按照原貌重新修建水泥、砖结构墓一座。
冯国璋故居(民国) 位于河北省河间市西诗经村,南北长210米,东西宽108米。是中华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1859~1919)在家乡的一座大型府邸及墓葬。故居始建于1913年2月,1915年12月底竣工,占地近百亩,四合院式建筑,厅堂屋阁四百余间,耗白银六十万两,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均明廊画柱,高脊广舍,并点缀“玻璃厅”等西式建筑。文化大革命期间冯国璋故居部分被改建、损毁。 2002年由人武部移交河间市文化局文物保护管理所保护管理。2008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求恩手术室旧址(民国) 位于河间市东北26公里的屯庄村,总面积6415平方米,属卧佛堂镇所辖。1939年4月23日~25日,八路军120师贺龙师长指挥著名的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大夫的战地手术室,就设在距齐会3.5公里的屯庄真武庙内,在69个小时的手术中,白求恩连续为115名伤员进行手术。为纪念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国家拨专款将真武庙改建成“白求恩战地手术纪念馆”。该馆占地985平方米,有正馆五间,其他室舍9间。1982年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又投资157.21万元重修,至2000年全部竣工。重修后纪念馆区占地6415平方米。其中纪念馆面积1880平方米,广场面积1794平方米,水坑面积1888平方米.整体面积比原址面积扩大五倍。院内耸立着一尊白求恩半身汉白玉雕像。同时征集白求恩大夫当年使用过的文物39件。300平方米的新建展示大厅内集图片、沙盘、文物资料、实物、音像设备为一体,真实的再现当年惨烈的战斗场面和白求恩大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现为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左敬祖墓(清) 位于河北省中部的河间市西南5公里果子洼乡大渔庄村东,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80米。京大公路106国道在墓东3公里南北向经过,东南距古洋河2公里,墓周围地势平坦,均为耕地,褐色沙壤土,植被果树。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修建,墓上原有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立御祭碑,现存石像生,坐式石虎,卧式石狮,卧式石羊,立式石马, 1966年封土被平,碑移位,石像生推倒 。一九七四年重新立起。现墓室准确位置不祥。左敬祖在清顺治、康熙年间为官,对发展农业、教育、减轻人民负担和巩固国家统一方面有较大贡献,该墓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墓上石像保存较好,做工精细,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87年河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河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立保护组织。1997年7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鲍叔牙墓(春秋) 位于束城镇北方,周长140米,高4米。春秋时期齐国鲍叔牙墓又叫磨盘山。据史书记载,齐国宰相鲍叔牙封地在束州。公元前664年,鲍叔牙死后葬在此处。原鲍叔牙墓地占地百亩,墓分上中下三层,下方周圆百丈,上方周圆三十余丈,墓高五米,呈磨盘形。公元前644年鲍叔牙故后次年,人们在其墓前约50米处建有鲍叔牙祠堂一座。鲍叔牙墓经历两千多年的冲刷和历代人们在周围取土,仅剩下周长60米,高三米的磨盘形土丘,是河间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