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概况信息 - 历史沿革

诗经村大大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发布日期:2016-05-26   来源:

诗经村大大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大大人是谁?中华民国代理大总统,河间诗经村人冯国璋的大胞兄冯佩璋。冯国璋弟兄四个,老大冯佩璋,老二冯运璋,老三冯虎璋。本地人依次称呼这弟兄四个为:大大人、二大人、三大人、四大人。不和冯国璋叫总统。大大人平时总好穿一件兰色丝绸大褂儿。褂子说不上出奇,更没什么奥秘,但在他身上,却演绎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冯国璋自幼家境贫寒,他二哥三哥扛活卖苦力,老大冯佩璋却吃百家饭,乞讨度日月。因他能说会道,有胆有识,又为人义气,渐渐成了河间一带的花子头。冯国璋年纪小,爹娘和哥哥们护着,不让他离身边。冯国璋少年就抱有雄心壮志,决心长大后干一番事业。家贫,读不起书,他就跑到本村东头孙家在史坑村大寺办的一所私塾窗外偷听先生讲课,买不起毛笔纸张,就撅个棍儿在地上写。这事被孙家人发现了,当得知他的家境后,便让他进屋跟自家的孙凤歧、孙凤岗、孙凤桐一同念书,免收学费,中午还管他一顿饭吃。他天资聪颖,很受先生的器重。几年私塾下来,四书五经已了然于胸。后来考入保定武备学堂,毕业后几经升迁,成了袁世凯手下的一名大将,最终爬上了副总统代理大总统的宝座。古人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随着冯国璋的发迹,冯佩璋自然不再过流浪日子吃百家饭,周边的人也不再叫他花子头儿了,改叫大大人。可花子们仍然管他叫“头儿”,而冯佩璋却不以为然,不忘这帮花子哥们,并时时周济他们,不断联系。在他的周济下,一些花子步入正道,或干小营生,或去学手艺,或是买二亩地种地。当然,也有些人依然干本行。他们中或有一时讨不饱或是在大街上碰上大大人,大大人便毫不吝啬的把身上带的钱掏给他们。人少时多给个,人多时少给个,让大家都有份儿。花子们不管在哪儿,只要一看见大大人的影儿,或听到在哪,便争先恐后聚拢去讨钱花。有一次,大大人钱口袋被掏光了,可花子们不信,缠着不走:“头呀,俺们也是你的穷哥们儿呀,不能有亲有后吧?”大大人为了表白自己身上真没钱了,就把身上穿的兰大褂子脱下,对花子们说:“说没有了不信,你们拿这个去当了吧!冯家在河间有当铺。”

  有的花子见状知趣的走开了。但也有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了褂子奔当铺去当。大大人望着他们的背影笑。

  当铺的伙计认识这大褂子,一手拿了大褂子怒道:“你们好大胆,竟敢偷大大人的大褂子!”

  “不是偷的,是大大人让俺们来当的!”花子们争辩道。

  伙计自然不信,冲他们吼道:“快走,不是看在大大人曾当过你们头儿的份上,今儿个我非抓你们坐班房不可!”正争吵着,大大人笑呵呵走了进来。对伙计道:“别为难他们,是我让他们来当的。我身上的钱给他们分光了,这哥几个没捞到,就让他们来当几个钱花。”

  伙计听了,忙从柜里拿出十几个大子扔给花子们,花子们立即争抢起来。大大人于心不忍:“别抢,人人都有份儿。一个人仨,少了给补,多了的退出来。”

  这次,当铺拿出了两吊钱才把花子们打发走。

  大大人见他们去了,拿过大褂子穿上要走,伙计道:“大大人,你穿褂子走了,这两吊钱出在哪里?”

  大大人一想是呵,这是买卖呀,来往账目不清哪行。忙笑道:“好说,记我名下,我在上面签个名儿。”

  伙计叫来账房,他在账上签了字,问“这回还有什么说道?”

  “没了没了。大大人你忙去吧!”

  大大人走了两步,忽然又回过头来冲他们道:“记住,我这个大褂子就值两吊钱,日后不管谁拿来,就是两吊钱;不管来多少人,给他们分均就是。过后我来穿褂子,再签名儿就是。”

  这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进周边的花子们的耳朵里。大大人的大褂子一次次被花子们拿进当铺当当,大大人又一次次取走。如此,无穷无尽的反复着,大大人的大褂子成了这一带花子们取钱的支票。久而久之,这一带便形成了一句歇后语:

  大大人的大褂子----说说当了!

  原本是大大人在身无分文时,用以怜悯花子的义举。但后来人们却把词意改了,变成了贬意---耻笑那些只会说不会干的耍嘴皮子的人。

讲述:诗经村皆传

搜集整理:李瑞林

网站地图

河间市人民政府 电话:0317-3222647
冀ICP备12021914号-1 网站标识码:1309840007 沧公备:13098402000023
推荐使用1440*900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